English

走进大熊猫的“社会”

1999-05-06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大熊猫最基本的社群结构是社会小组,或称“大家庭”,其核心由亲缘关系密切(兄弟或同母异父、堂表兄弟)的几只成年雄性大熊猫组成。家庭成员的数目从9只至28只不等,平均为19只。雄性大熊猫的财产不是竹子,而是雌体。

雌性大熊猫是从远处“嫁”来的。一只性成熟的雌性大熊猫每隔2年至3年便生下1只幼仔。哺乳期达10个月至12个月之久;幼仔开始吃竹子之后,还跟在妈妈的身边至1岁半或2岁半。幼仔一旦离开,母亲便很快排卵和接受交配。

雌性大熊猫一旦到了青春期,则毫无例外地到远处去寻找新的“大家庭”。它们只身孤影,四处流浪,一年之内没有固定的住处,直到被新的“大家庭”接纳为止。一些找不到新家庭又重返“娘家”的雌性,常常因身体疲惫、受伤或体弱多病而在回来后不久死去。

雄性大熊猫在4岁半达到性成熟,但是在大家庭中还得不到交配的权力。成年雄性大熊猫存在等级,等级的高低从表面上看似乎以力量为基础,实际情况却要复杂得多。平常的生活一般都是和和平平的,就是在发情期也还能维持一种紧张的和平关系。只有当两只势均力敌的年轻公兽为争夺交配权时,才会发生真的厮打。一只雄性大熊猫的下颌就曾被对方咬掉一半,险些丧命。

交配制度常常表现为雄性的主动,甚至出现暴力,以至于许多雌性大熊猫后颈上的皮毛被咬破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